2024-04-02来源: 中国美术报 阅读:0 |
中国美术报:近日您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无偿捐赠了您近年来创作的20件作品。请您介绍一下这次捐赠的初衷。 郭子良:我这个人有点“社恐症”,平时不太热衷参加社交活动,更喜欢待在画室里画画。从年轻时一直画到现在,作品量是比较大的,积累了许多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水墨写意和工笔重彩等,未来还将有许多新的作品会创作出来。随着作品的增多,我不得不考虑画作的储存、保护、展示、研究等问题。我想,把作品交给权威的公共美术机构保管是最为稳妥的。而我就职的中国国家画院,既是国家级创作研究单位,又具有教育培训、收藏、展览、公共教育等职能,把我重要的作品放在这里,对我来说比让它们流向个人收藏群体更重要。于是藉去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的个展之机,我精心选择了一部分在中国国家画院工作期间创作的、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偿捐赠出来,希望这些作品将来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 中国美术报:这次捐赠的作品包括您的工笔重彩作品,也有一部分水墨写意作品,在捐赠作品的选择上您做了哪些考量?这和您的艺术创作脉络有哪些关联? 郭子良:我这次捐赠的作品总共有20幅,大部分是我近10年的作品,其中有几张非常大尺幅的作品,包括多屏的、创作型的大型画。早一点的有两三幅我在2010年左右创作的淡彩画,现在我已经不再画这种风格的作品,但它们是我在那个时代探索的经验和成果。还有一些水墨类的实验性的作品,包括画一些水墨大树、石头、大海等。那是我2013年到2015年左右的探索,我从同类的作品里面找出一些比较好的,包括《彼岸》那幅作品就有两稿,我将更具实验性的一幅拿出来捐给中国国家画院。此外还有几张重彩作品,这批画代表了我最近几年在工笔花鸟重彩领域的探索。其中有几张是我为“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创作组画时的作品,因为这几幅作品才有了后来的组画,我认为这些作品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所以这次也捐赠出来。总的来说,这次捐赠的作品包括了我近10年来不同阶段、不同题材和画法的作品,基本反映了我在中国国家画院工作期间的艺术探索和思考。 中国美术报:您在捐赠仪式上表示,未来还将陆续把作品捐赠给更多的艺术机构,并且希望未来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作品数量能达到100件以上,这是比较罕见的。很多艺术家选择在晚年捐赠作品,您为何在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就开始计划陆续捐赠?对艺术家如何安置自己的作品,您有怎样的思考? 郭子良:对艺术家来说,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把孩子抚养长大,但不能将其完全当做私人财产加以掌控,而是要尊重他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艺术作品也是如此,艺术家不可能把作品永远留在身边,也不可能全部作为商品售卖或全部留给子孙后代。我们的作品画出来后,放到一个更适合它存藏的地方,这是每一个有艺术影响力的艺术家迟早要面对的事。公立机构会帮助艺术家传承、推广和保存作品,所以我愿意将重要作品捐赠给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机构。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许多个人或私人机构购藏的大量艺术品最终会变成类似于基金会等公共机构的艺术财富,在他们的晚年或身后,这些财富归还给了社会,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做法。艺术家的大部分重要且具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留给公共机构是最佳选择。 如你所说,很多画家在晚年功成名就之后再考虑进行作品捐赠。我就快60岁了,在艺术这个行业中仍属于中青年画家,但我认为提前捐赠作品并无不当之处。目前我手上有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什么不在我有充沛的精力能对作品进行梳理的时候,把其中有学术价值的一部分拿出来,交给公立艺术机构保管呢?我不想等到自己晚年力不从心的时候才开始做这些工作,所以我现在就会将一些各个阶段比较有学术价值的作品,捐赠给一些和我有缘分的机构,包括我曾经学习、工作或生活过的地方,留在这些曾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美术学院、画院、美术馆、博物馆等等。我会根据不同的机构选择适合的捐赠作品,比如我在家乡画过的一批反映顺德美丽乡村的风景画,我就希望将来能够把它们留在顺德。我甚至认为,除了国内的机构,如果有机会,我也会把我的若干作品捐赠到国外的公益机构,为咱们中国文化艺术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尽一分力。所以这次捐赠作品给中国国家画院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会继续做这样的捐赠。■ 张湫逸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