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6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
一 画诀云:“石有三面,树分四歧(枝)”。意为画山水画时笔法应分阴阳向背方能造成物体之立体感。 此乃画诀,亦为画理。 石、树二者相较,表现“石”的立体感,即“石有三面”较易理解与解决;可要画出“树”的立体感;即“树分四歧”就不那么好办了。 众所周知,树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中之重。画树则要求分出四歧(枝),也就是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树干及树枝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发展的姿态。比较起来,树干树枝向上下左右发展较易,但难办的是,山水画的创作和教学要求,在表现树的时候,树枝要在左右横出的同时还要有前后出枝。即画出其向前向后(向画面纵深)发展的树枝。 道理谁都明白:无论古今中外,绘画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但在具体达到中国山水画中对树的立体感表现的要求,即“树分四歧”,尤其是简单明了地讲出个中原理和具备操作性的方法,也就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注1)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考察表明,长期以来上述“所以然”问题在中国山水画坛几乎一直处于无解状态。虽然《芥子园画传》(注2)起首开宗明义就谈到了“树分四歧”,可也未解释出个中原理。 二 实际上,“树分四歧”一直受到中国山水画家的高度重视。 记得笔者初学于启蒙恩师亚明(注3)先生时,先生就说过,画树不能画得像晾衣服的叉竿;魏紫熙(注4)先生也曾强调,画树要特别注意前后枝。而著名肖像摄影家邓伟(注5)先生在其所著《学画记四·画树的学问》一书中写道——讲到画树,可染(注6)老师说:“树的形态好坏在于树干,叶子是次要的⋯⋯每棵树的枝干,都有生命力,给人力量感。因为这是立起来的一个整体,树的枝干转折以及向后长的部分,要在平面上表现,就要把前后关系表现出来。古人讲‘四面生枝’(笔者注:此即“树分四歧”)就是这个道理。” 三 回想起来,笔者对“树分四歧”之谜的解答与我三次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尝试与实践;尤其最近这一次的教学实践是相关联的。 如前所述,笔者学画初期即受亚、魏二师之诲故特别关注“树分四歧”⋯⋯并遵宋文治(注7)老师“你要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于临‘宋’画”之艺术主张,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南京金陵石化机关美协所办的短期学习班中首次尝试推出——“一‘树’一‘石’两‘宋’起手教学法”(笔者注:其中一‘宋’为宋代绘画,即宋郭熙(注8)《早春图》中的一棵树与宋范宽(注6)《雪景寒林图》中的一块石头;另一‘宋’就是宋文治先生的《黄山图》横幅。详见拙文《谈谈中国画的“自由度”》,发表于《江苏广播电视报》2006年第44期。 此后,2005年笔者应江苏省老年大学之邀作《中国画在新世纪的地位与发展》专题学术讲座,其中第三部分就是上述《谈谈中国画的“自由度”》。同年我在南京白鹭洲公园内“江南韵府”举办的老年山水画学习班中,又一次尝试了“一‘树’一‘石’两‘宋’起手教学法”。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两次教学尝试,皆因时间短,加上学员又大多是初学者,故基本都是“范宽一‘石’”后接着就是宋先生作品⋯⋯因而尚未触及“郭熙一‘树’”及“树分四歧”的解答。 四 2011年,笔者应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之聘,担任该校中国画山水画教师,开始自己的书画教学生涯。 开学伊始,笔者通过观摩初步了解学员现阶段水平,发现包括学了不少年山水画的老学员在内,树的“四歧”都未明了与解决,故决定先从“树的‘四歧’”入手进行教学,进而推出以——从“一树一石两‘宋’(宋代作品、宋文治作品)起手法”到“中国画自由度”教学法,即以古今山水画经典作品为核心的“老年山水画互动教学教材”(编写中)。 在一次课堂教学实践中,学员通过使用宋“郭熙《早春图》(局部)复印件”进行临摹与“搨”的练习。以掌握树的“临”、“搨”技法(详见《谈谈中国画的“自由度”》),笔者则逐一对学员进行个别辅导与“互动”⋯⋯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我突发灵感,“杜撰”出关乎树的“四歧”解决的突破性的发现——“方向线”,即决定树的“四歧”中前枝方向的“线”。 随后即进行了一次有关“树”的写生活动,当时学员们通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数棵姿态挺不错的松树进行了写生、描摹,进一步领会、掌握了树的“四歧”原理。而在对学员逐个进行辅导的过程中面对大自然中的活树,笔者又一次灵感爆发,总结出包括前次“方向线”在内的五个字——“封”(关乎“四歧”中后枝的表现,见图例及说明,下同);“托”(关乎“四歧”中前枝的表现,同上)及“方向线”(同上)。课后学员普遍反映很受启发;很适用,收获很大。 就这样,通过这两次教学活动,通过创造性思维的灵感爆发;基本形成解决树的“四歧”的简单、明了、易懂、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五字诀——“封、托、方向线”;同时也就基本解决了前述之“所以然”。(图34) 金陵四明山庄一笔轩主周汉2012年1月28日于百家湖畔 2012年9月修改毕 注释: (注1)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这样,如此。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据“百度百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整理。 (注2)《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画的教科书。据“百度百科—芥子园画谱”。 (注3)[总注3—1、3、4、5、11、—(注22)、(注5)、(注12)、(注87)、(注3)]亚明。 (注4)[总注5—1、5、11、—(注28)、(注89)、(注4)]魏紫熙。 (注5)邓伟(1959—?),北京著名摄影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少年时期,师从画家李可染、美学家朱光潜。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20世纪80年代,他拍摄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名人肖像摄影集《中国文化人影录》,填补了中国名人肖像摄影学科的空白,开拓了名人肖像摄影学科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被海内外誉为“为中国完成了一项文化工程”。据“百度百科—邓伟”整理。 (注6)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大师;1923年入上海美专,1929年入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拜齐白石、黄宾虹先生为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据“百度百科—李可染”整理。 (注7)[总注4—1、4、5、11、—(注27)、(注11)、(注88)、(注7)]宋文治。 (注8)郭熙(1023—约1085),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中国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工山水。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如蟹爪下垂。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于画论方面亦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等。据“百度百科—郭熙”整理。 (注9)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汉族,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百度百科—范宽”整理。 (注10)参见拙文《谈谈中国画的”自由度”》,载本书。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