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展览展评 > 国内美术展 >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时代的刻痕——中国美术馆藏王琦版画作品选展



2017-03-02来源:中国美协 阅读:0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中国美术馆藏王琦版画作品选展于2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启幕。

  20世纪的中国美术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民族救亡”,一是“中西合璧”。这是几代中国美术家以赤子之心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民族文化的爱、对党和人民的爱、对生活和时代的爱,用情感和生命、用毕生的艺术探索所谱写出来的艺术史章。与此同时,历史也塑造了优秀的艺术家。王琦先生(1918.1-2016.12)就是在这时代风云中成长起来的革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

  回顾近百年的中国美术史,新兴木刻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艺术家在那风雨飘摇、烽火连天的时代,以刻刀为武器,为唤起民众千百万、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举办王琦先生作品展,不仅是对王琦先生本人艺术的崇仰,也是对这一代艺术家所作出卓越贡献的深情回眸。

  王琦先生1934年进入上海美专学习西画,在校期间对木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8年赴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开始木刻创作,1939年第一次发表木刻作品《在冰天雪地中的游击队》。王琦的版画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其作品展现了20世纪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四十年代,他因工作需要辗转于武汉、重庆、南京、香港等地,其作品集中表现了战争环境下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反抗侵略的斗争。这些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尺幅较小,结构谨严,刻画细致。建国后,他勤于体验生活,不断拓展表现题材,工业建设、城市建筑、山川风景、花卉庭院、农民劳作、市民生活等构成了一幅新时代的生活图景。在坚持黑白木刻创作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套色木刻,他的套色木刻色彩单纯、简练,艺术风格趋向浪漫抒情。文革结束后,年届耳顺的王琦依然没有停下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创作了古树系列和城市景观系列版画。自然界中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树木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刻刀下的老树古朴沧桑而又自由舒展,黑白线条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城市景观系列则是艺术家对现代生活的感受,作品以城市现代建筑和桥梁道路为表现对象,黑白色块的对比、线与面的对照,展现出对艺术形式的多向探索。王琦有着扎实的素描速写功力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其版画作品构图开合有致,刀法简练爽利,细节丰富微妙、意味深长,他创作的《石工》《洪流》《晚归》《古墙老藤》等版画作品都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琦不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也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他早年在武汉政治部三厅、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创办、领导中国木刻研究会,先后担任《战斗美术》《木刻阵线》等多份刊物的主编,组织举办全国木刻展览,为抗战时期美术发挥积极作用做了大量工作。王琦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建国后,他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参与版画系和美术史系的筹建工作,主讲外国美术史、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古代版画史等课程,担任外国美术史教材主编,为教学工作倾注了许多心血。在美术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自30年代以来发表理论文章数百篇,出版多卷本美术文集,对“艺术形式的探索”“版画创作的思想性”“西方近现代美术”等论题均有精辟论析,展现出丰富的学养和思辨能力。尤其是他对艺术形式的关注,走在学术前沿。同时,他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工作。可以说,王琦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和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2005年,王琦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816件,包括其个人创作的版画、素描、中国画、书法及其多年收集珍藏的抗战版画和国际版画。这一捐赠义举彰显了老艺术家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精神,大大丰富了国家美术收藏,为中外版画交流和现代版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许多专题展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琦于2016年12月7日因病去世,其艺术成就和捐赠义举都值得总结和纪念,因此,中国美术馆特意甄选其个人版画作品举办展览,藉此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时代的刻痕——中国美术馆藏王琦版画作品选展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书坛姊妹花:李淑燕、李淑娟
热点内容